专业股票配资门户 近20个省份部署机构改革 金融、科技、数据深度调整 还有这些自选动作
2023年末2024年初专业股票配资门户,多地密集部署地方机构改革。
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江苏、湖南、福建、湖北、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江西、广西等近20个省份,以及西安、南京、厦门等省会、副省级城市举行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披露了地方机构改革重点任务,且已有省级新机构挂牌。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地方机构改革重点任务主要包括:调整优化重点领域机构设置和职责配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调整完善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落实编制精简和规范领导职数要求,精简议事协调机构等。
其中,既有对标落实的“规定动作”,包括调整金融、科技、社会工作、数据、三农、老龄工作等机构设置,也有因地制宜的“自选动作”,比如广西提出组建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能源管理机构等。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认为,中国五级行政体系形成了一套相互嵌套的命令链条,因此机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自上而下推进的机构改革中,安排层层向下,先从中央到省级政府,再到市、县、乡镇,各地区也会因地制宜地制定改革方案。
地方机构改革中,精简编制将触动深层次利益,各地提出“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同时强调“做好人的工作,执行严的纪律”,而精简编制与充实基层仍存在一定张力,需要用自上而下的改革克服以往自下而上改革所面临的障碍。
从中央到地方压茬推进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3年3月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中央层面的改革任务力争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地方层面的改革任务力争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
2023年12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介绍,中央层面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各项任务基本完成,新组建和重新组建部门均已挂牌运行,涉改革部门“三定”规定和职责机构编制调整通知已经印发,党中央、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大幅减少,涉及的职责机构编制调整事项落实到位,中央和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精简5%的任务已经完成,机构改革涉及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调整划转基本到位。
这篇文章还披露了省级机构改革方案的特点:对重新组建或调整优化金融、科技、社会工作、农业农村、数据管理、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机构职责,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调整完善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优化配置人员编制和规范部门领导职数管理等作出具体部署。同时,各地与中央层面机构改革有机联动,突出本地实际和特点,调整优化有关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形成一组有力的改革“组合拳”,更好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机构编制工作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据报道,各省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机构改革方案都要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四川省机构改革工作推进会议披露,省本级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经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金融、科技、社会工作破题
地方机构改革首先要完成《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在地方落实的事项,特别是重新组建或调整优化地方金融、科技、社会工作、农业农村、数据管理、老龄工作等领域职能机构。
中央金融委员会会议已经组建,并已于2023年11月召开了两次会议。
近日,中共江苏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共江苏省委金融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挂牌成立。这是首个公开亮相的省级金融委。
此外,“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调整为“江苏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与省级党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和金融工委同列。
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位地方金融监管人士处了解到,后续其他省份也将挂牌成立相关机构。
但在省级以下的机构改革中,除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GDP超万亿或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外,地级市、各区县已设立的地方金融监管局将不再保留,或将划转至政府办、财政部门或发改部门。
2023年7月二十届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建金融委及其办公室、金融工委,要在地方现有金融工作机构基础上统筹设置,就是一个机构,主要是抓监管和风险处置,加强金融机构党建工作。
二十届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还强调,关于科技部门职责机构调整,地方情况与中央不同,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不一样。中央成立科技委主要是统筹各方面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省一级不一样,市、县更不一样,不同地区之间情况也千差万别,不一定完全与中央层面对应。科技管理职责该集中的还要适当集中,不能把有限的科技资源“撒胡椒面”。市、县科技机构总体要加强,并保持相对稳定。
目前,一些地方省、市、县三级党委成立了科创委。
比如,合肥市构建了“一体化”统筹体系。建立由合肥市委科创委统筹决策的指挥体系,聚焦“三大一新”,即重大问题协调、重大政策研究、重大项目推进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基本实现市县两级组建“科创委、科创集团、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全覆盖。
在地方机构设置方面,有的地方开展了“自选动作”。
2024年广西自治区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披露,将健全党对金融、财经、科技、社会工作等领域的领导体制机制,还将进一步调整优化科技部门职责、“三农”工作机构和大数据管理机构职责、组建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能源管理机构。
自上而下逐级推进
地方机构与中央“对齐”,更鲜明地体现在数据管理机构调整方面。
日前,江苏省数据局已正式挂牌,这是2023年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后,第一个成立的省级数据局。
据统计,至今已有广东、浙江、山东、安徽、贵州、广西、甘肃、海南、新疆等十几个省区市设立了大数据管理机构,每个地方的大数据管理机构的名称、上级主管部门、行政级别都不尽相同。
比如,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是隶属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的正厅级机构,福建省大数据管理局则是隶属于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副厅级机构。北京市大数据中心和上海市大数据中心都是事业单位,但一个隶属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一个隶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此前,地方大数据管理机构往往是自主探索的产物,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非常规性。
2019年3月,海南省出台《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管理暂行办法》,以此为依据设立了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
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是全国首个以法定机构形式设立的省大数据管理局,承担着海南大数据建设、管理、服务等七项职责,但属于“不列入行政机构序列,不从事法定之外事务,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法人机构”。
这反映出,在机构框架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为满足地方紧迫发展所需,地方政府可能是被动地采取了灵活增设机构的非常规做法。
2023年,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刘烈宏被任命为国家数据局局长,他同时担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一职。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认为,在各层级机构设置“上下对口”的体系中,中央层面的部门改革会“引导”省级改革,中央和省级改革安排进一步为市带来规范性影响。但地方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区也会因地制宜地制定改革方案。
以江苏省数据局为例,其主管部门序列与国家数据局相同,局党组书记为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沈剑荣。不过,与江苏省数据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是正厅级单位,因此江苏省数据局“一把手”也是正厅级,而国家数据局“一把手”则为副部级。
“不同层级政府机构改革都存在着纵向对齐、横向看齐和部门竞争三条相互排斥又彼此融合的逻辑。”马亮说。
马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自上而下逐级推进的机构改革中,纵向对齐的影响力最大,中央政府引导着省级改革安排,省级引导着市级改革安排。在上级所塑造的创新空间内,下级政府机构改革的自主选择存在协同性,横向看齐会受到纵向对齐的制约。部门间竞争也会影响着改革安排,若部门间竞争结果与纵向要求不同,则地方政府可能存在更多元的策略选择。
落实编制精简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简。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简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县、乡两级不作精简要求。
这将触及深层次利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满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介绍,对于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简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这考虑了各地情况不一样,没有做统一要求。
“省市两级如果对现有编制进行精简,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当地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但没有规定精简编制的比例。同时,方案规定县、乡两级不作精简要求,这非常重要,体现了要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层治理的力量。”王满传说。
但有地方反映,编制不足问题在一些部门已十分突出。
2023年11月,苏州市委编办、昆山市委编办人士发表的文章介绍,包括昆山在内的县级政府人员规模配置基本上还是维持二十多年前的标准。例如,昆山市大数据管理局目前仅有1个处室、2位工作人员。而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核定编制11个,实有9人,因工作统筹等原因,实际从事相关工作仅5人,人手缺少较为严重。
乡镇编制不作精简要求,此次地方机构改革还将调整完善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
湖北省提出,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持续为基层减负。
甘肃省提出,理顺县乡关系,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北京市提出,持续完善简约高效便民的基层管理体制,进一步为基层扩权赋能,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在抓落实上。
上海市提出,持续为居村减负,明晰居村自治组织的功能定位,减轻居村行政工作事务负担,完善居村工作评价机制,进一步让居村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抓好为民服务主责主业。
上述苏州市委编办、昆山市委编办人士发表的文章也认为,应探索赋予经济发达镇在干部和机构管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等方面更大自主权,助力扩权强镇。
马亮说专业股票配资门户,县、乡两级不作精简要求,很明显就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能够把更多的机构编制资源向县、乡两级下沉,能够让基层治理的干部队伍得到充分保障和增强,这将更有利于开展未来的基层治理工作。